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国之重器——中国海油“混改”高质量发展的湾区实验
2023年4月,习深入广东调研,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殷切期望。广东省委作出了“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给人们带来什么新的启示?为回答这一时代之问,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朱建华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深入华南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代表领导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秀上市公司采访,并撰写了《粤港澳大湾区质量强国报告文学六部曲》,介绍了从“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走出的多位校友的创业故事,描绘了智慧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宏阔画卷,用文学叙事提供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2021年6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开发史上一个令全球瞩目的日子。那天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碧海蓝天,白云朵朵。“深海一号”大气田,40层高的海上“巨无霸”,面积2个足球场大的海上平台,24万个零部件组成的机器岛,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南中国海上不沉的“航母”,静静停泊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之上。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于远在北京的指挥室内发出开工指令。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及中国海油的领导同志屏息注视着指挥室内不停闪烁的屏幕,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天然气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汪东进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地介绍说:“预计到2025年,我国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三个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将达1万亿立方米,建成‘南海万亿大气区’,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无独有偶,中国创造,捷报频传。时隔两年,新华社发出的又一则来自中国海油的消息,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中国海油在京召开“璇玑”品牌暨“千·百万”里程碑发布会,“璇玑”即“中国海油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系统”,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一项解决“卡脖子”的革命性技术实破,可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瞄着”油层去,“闻着”油味钻,被誉为石油钻井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又有“地下巡航导弹”“贪吃蛇”之称,堪称中国海油继“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建成之后的又一“海洋强国”奇迹。
超过18度30米的最大造斜能力、最大径向深度6.8米的探测能力和最大20比特率的信息传输速率,比常规测井方式速度更快、效果更优。凭借其可靠的性能和广泛的实用性,只需一次下井就能精确识别和评价油气藏,大幅降低勘探开发成本。在国内外应用超过1000井次,实现地下钻井百万米进尺应用大关,累计作业时长超12万小时,一次入井成功率已达到92%……
“璇玑”为中国古代测天仪器,为北斗七星前四颗,又名“魁”,取名“璇玑”,有“夺魁”之意,高悬在东方天际上璀璨夺目的北斗七星,必将照亮世界群星闪烁的浩瀚夜空。
在新华网全球直播的发布会上,中国海油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决策部署,矢志在海洋油气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海油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以争创一流的勇气信心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工程,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优异成绩展现海油担当。
耀眼成绩背后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作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中国海油,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大胆探索,深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资本精密制造先锋“中南机械”组建中海万泰,用时一年,便将“璇玑”产业化基地落成广东佛山南海。又一次创造了改革创新的“海油速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油实践”。
2022年4月10日,习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作出重要指示:“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
牢记嘱托,回应关切,就成为作风务实、颇具企业家精神的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推进集团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改革者汪东进提出要以“三步走”方案擘画建成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的总体蓝图,通过扎实开展世界一流创建示范行动、管理提升行动、价值创造行动和品牌引领行动“四个专项行动”“建设六个一流”,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司打下坚实基础:以油气产业为核心,加快培育一流的产业链集群;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快打造一流的市场经营能力;以合规经营为底线,加快打造一流的风险管控能力;以梯队建设为重心,加快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以海油精神为内核,加快打造一流的文化软实力……
号角催征。这让196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钻井工程专业,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工作超过30年的“老石油”赵顺强感到重压。这位从中国海油乌干达有限公司总裁岗位调到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担当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的开拓者,2021年4月,一上任就感受到了中海油服生存发展的艰难。
国际油价波动是制约油服行业效益起伏的关键。2016年,受全球油价影响,石化油服、中海油服和中运海控分别预亏160.8亿元、117亿元和99亿元,曾经位列2016年A股十大亏损王前三甲。
市场不相信眼泪,冷酷的现实不相信眼泪。那一段既令人煎熬的经历,不断有客户、员工、合作伙伴、股东投来异样的眼光:积重难行的中海油服究竟向何处去?
为实现油服的跨越发展,群情激奋的铁军誓师出征,开始了一场排山倒海的大决战。技术驱动、成本领先、一体化、国际化、区域发展成为中海油服新时期五大发展战略……
要跨越发展,将受国际油价制约亏损的帽子扔进太平洋去。提速,提速,再提速!效益逐年回升,2023年收入规模预计将突破10多年来形成的瓶颈期,公司上半年营收增幅和利润增幅均超过20%,公司开始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效益大提升的背后,不仅在于降本提质增效行动的持续深入,也在于有一支一往无前,能打硬仗,敢于胜利的铁军,更在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石油精神传承中的中国海油,更加注重以科学完善的科学体系撬动企业的内生动力。
“璇玑”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中诞生的。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主流技术“试验场”、主体技术“发祥地”、特色技术“孵化器”,实现国际主流技术“海油化”,国内特色技术“国际化”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态势,测井、固井等技术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关键技术攻关不断破局解题,海洋技术新高地“金名片”不断擦亮,为建设“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贡献中海油服方案。
发挥国企与民企各自优势,激活体制机制的每一个细胞,在“混改”浪潮中组建中海万泰,就是中国海油的决策者作出的正确抉择。
世界睁大惊诧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在“混改”中应运而生,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这个“蓝色精灵”。
能源报国是海油人的不懈追求。经历了智慧与勇气、激情与思考、技术与梦想的激烈碰撞,迎着新时代的曙光,规模空前的海洋石油开发建设大潮在中华大地澎湃而起,逐梦深蓝,中国海油实现国产重大石油装备产业化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
在与中国海油结缘之前,佛山市中南机械董事长许冠的人生有过几次重大的转折。
1963年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县龙湾镇的许冠,自小头脑聪慧,读小学时成绩保持年级前三。初中被选拔为体育特长生,开始集体学习和生活,练就了强健的体魄。高中时数理尤为优秀,被选去参加奥数竞赛。197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二系焊接专业。1983年,怀揣报国之志走出“华工”校门,分配至国内闻名的机械工业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工作,两年后便被提升为低压阀门密封面等离子喷焊工艺及设备技术研究课题组长。课题成果被机械科学研究院评为一等奖,许冠本人荣获标兵称号。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率先在广东涌起,青年才俊许冠就是在这股浪潮推动下回乡创业。
那时,广东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春雨浇灌下,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用电需求激增,政府要求24小时发电,仅珠三角地区就有600多台进口大型柴油发电机组。由于当时的发电燃料为重油,且长期高负荷运转,导致发电机零件损耗非常大,零件更换维修依靠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广东发电厂纷纷到上海、重庆、武汉等国内科研单位寻求帮助,这样就遇上了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正在研究柴油机易损件寿命的许冠,这让许冠发现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1992年夏天,中南机械(原中南表面强化处理厂和中南模具厂)在广东佛山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宣告成立。
在飞扬激荡的创业壮志中,人生浩阔的梦想与福泽桑梓的愿望,变成了许冠再出发的动力。
许冠手握项目审批的资金到欧洲购买先进设备,从瑞典到德国,马不停蹄,跑了一个月,在为国内外巨大落差感到惊愕的同时,一个盛大的梦想,正在眼前隐隐浮现。
历经几年奋战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广东基本实现了柴油发电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企业效益也日渐好转。
“产业报国”的激情在许冠胸中激荡,立志要打造值得骄傲的民族品牌。谁料,正当许冠策马扬鞭加速前行之时,产业政策的调整正悄然而至。
柴油发电机因尾气排放引发酸雨日益严重,伴随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广东电厂柴油发电机使用突然被叫停!
中南机械主动出击,凭借自身先进的装备,找到某开关公司寻求合作。彼时,该公司的中压开关设备、断路器等产品的机械零部件要求高并开始国产化。许冠带领技术人员,艰苦奋战历时一年,研发出1000多种对方需要的零部件,年产值逐步达到8000多万元。之后,世界知名外企也纷纷上门找中南机械合作,加工高难度精密机械零部件。
名声在外的中南机械,成为了破解精密加工难题的专家。加之诚信的品格,使中南机械声名远播。
国内某远洋运输公司有200多艘船只,很多发动机都是进口的,配件损耗问题多,降低成本,优化服务,都急需国产化。许冠了解有关情况后,为解决零件易断裂难题,找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失效分析专家团队,不但解决了难题,还实现了100多种机械零部件的国产化。此后,中南机械先后与国内知名船用柴油机和重型起重机制造企业合作,攻克大量技术难题。
大型船用电控共轨柴油机供轨单元的制造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何为共轨系统?共轨系统是船用柴油机的供油系统,为核心部件。当时,国内知名船企用了两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和精力都未解决共轨系统中的加工问题。为此,他们找到了许冠,找到了中南机械。
早在2003年,国内引进瓦锡兰RT- Flex电控共轨柴油机专利技术,开始国产化生产电控共轨柴油机。但国内各大船厂和配套企业还不能自主生产共轨单元,都是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共轨单元来装机。共轨单元技术含量高,加工难度大,是国外先进国家对我国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制造设置的壁垒。
燃油管工艺是共轨单元关键部件,最大难点为“花生孔”的加工。“花生孔”是指共轨管中两个相交通孔,形状如花生,因此称之为“花生孔”。许冠带领技术团队在现场摸爬滚打,反复摸索,多次试验,用时长达9个月,甚至达到痴迷状态。
一天深夜,经验丰富,动手能力极强的中南技术攻关团队先钻通了第一个孔,然后通过特殊工装及加工工艺成功加工出花生孔!
中南机械研发成功的这一深孔钻镗技术,优于日本、韩国技术,一次装夹加工,效率高;质量可靠,成本低。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当年获得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该项目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说大型船用电控共轨柴油机供轨单元的制造使中南机械在高端机械技术方面打开了一扇窗,那么与某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合作,则是登上了国际高端装备制造的新高地。
2005年的一天,许冠的老友说某航空发动机公司有很多零部件加工难度高效率低,问中南机械能不能做。许冠前往进行实地调查后才知晓这批零件是供货给世界最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石油钻探机械关键零部件。
这批零件多达上百种,且要求使用航空高温合金,加工技术要求十分苛刻,挑战非常大。
“敢于挑战高难技术,永不言败、产业报国!”是中南机械多年沉淀形成的企业文化,更是湾区开拓者的国家使命。面对如此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许冠既兴奋又自信。
中南机械马上组织了一批由资深技术工程师、专业技师、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去打这场硬仗。
技术攻关小组刚来到西安北郊时,租住在农家院里,冬天没有暖气,自来水每天只供应一小时,让人颇感“水土不服”。
攻坚战先从偏置件底座的研制开始,它是旋转导向部分的核心零件,前面连接钻头,控制着钻头偏摆方向,原材料是高强度、高硬度的无磁不锈钢,加工性能差。其中典型零件承载锟是石油钻探设备测量部分的关键件,这个零件的图纸连起来有12米长,用五张办公桌拼起来才能铺展开,图面上有近两百个视图,1076个尺寸。更为困难的是,要将平面图中1076个尺寸准确无误录入UG编程软件,画出三维实体图,然后进行电脑编程。
又历经三个月不断摸索,使得1076个尺寸通过三坐标设备检测全部合格,且质量稳定,优于其他同类产品。中南机械在石油装备的制造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正是许冠啃“硬骨头”的精神,中南机械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数位大城工匠,技术专家更是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南机械不仅深耕传统精密机械加工制造业,也追逐制造业前沿。金属3D打印现在对人们来说已经很熟悉,而在2013年,这个概念刚刚在国内兴起时,许冠听说这个技术非常难,只有老外能做,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于2014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成立金属3D打印设备攻关小组,决定攻克这一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小组的不断尝试与实验,设备制作依靠中南机械精密加工优势,当年便研制出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金属3D打印机,申请专利50多项,设备出口国外。世界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在许冠看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2019年年底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全国上下同心,共同抗“疫”。疫情爆发初期,防疫重要物资——口罩的供应非常短缺。许冠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需求,立刻组织公司全部技术人员连夜开会,攻关自动口罩机的生产制造。公司克服疫情特殊情况,在短短十天便制造出样机,经过不断优化,成功批量生产自动化口罩机。中南机械的口罩机不仅满足国内需求,同时还远销国外。2021年中南机械口罩机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正是中南机械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探索、对国家需求的积极响应,造就了中南机械过硬的生产制造研发能力与社会担当,使得中南机械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热处理、表面强化处理、定制型专用机床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的波诡云谲,佐证了一个企业家敏锐的嗅觉和精准的判断。许冠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必须突破高端制造的瓶颈,许冠有着切肤之痛。现代高技术加工基础装备更是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许冠亦有着清醒的认识。
青云宏志、风涌激荡。中南机械人在许冠引领下,以梦想为马,以创新为魂,不断攻城略地,在中国精密机床拓荒的岁月,创建了机械行业一座巍峨的科技高原。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委员会专家、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东华在中南机械调研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基础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母机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系统成套复杂,中南机械突破我国高端制造业瓶颈,集合先进材料、精密加工、电子信息控制、机电仪一体化等前沿技术,持续更新产品,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加工水平,成为我国现代高技术加工基础装备业的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称赞许冠是华南理工杰出校友。不仅传承了“华工”校训精神,还使“华工”理念发扬光大。在提高机械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的同时,还涌现出众多精密机械加工人才。
怀揣凌云志,奋斗报国家。而三年前,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许冠,却渴望有更加宽广的产业报国舞台。
他的家乡是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一个宁静的小镇,他不止一次听到过万里长江上震动天宇雄壮的汽笛声,这每每都令他心潮澎湃的工业文明的声音仿佛是对他青春之梦的召唤。在哈工大念本科,来到北京清华园硕博连读,义无反顾选择学精密仪器,为的是有朝一日报效祖国。
2007年,尚捷来中海油服上班报到那一天起,就听说了如雷贯耳技术领先的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和哈里伯顿,成为中国石油人追赶的标杆。
在油田实习时,看到一群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他们手中的仪器既不租也不卖,理直气壮收取高昂服务费,还要向中国人保密。
更让尚捷刻骨铭心的是在档案中看到的一张定向钻井及随钻测量分包服务的《议标报告》审批表,涉及金额4.88亿元,中海油服“一把手”在上边批字:“加快高端研制,这么大的金额分出去太痛心了!”字迹中仿佛透着心有不甘与愤怒。
中国的油田技术服务水平,何时才能赶上西方呢?这无疑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追赶啊!
当时尚捷和他的团队谁都没有预料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得这样快,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竟然是要在自己手上完成,技术创新,为他们缔造人生辉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海上油气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如何降低钻井成本、提高钻井效率是市场追逐的重点。在钻井过程中同时进行测井的随钻测井技术就成为了海上钻井的必备技术。该项技术能将井下钻具工程参数、测井数据和井下环境检测等信息实时上传到地面,从而实现地质导向、高效率等精度钻井,大大降低钻井施工成本。该项技本主要被三家国外油田技本服务公司所掌握,几乎垄断了整个海上随钻业务。中国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
如何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摆在中国海油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自己研发。2008年,在董伟良等中海油服领导的支持下,确立了自主研发随钻测井系统和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技术路线,开启了这两项尖端技术的追梦历程。
这年的阳春三月,正是北方花开柳绿时节。尚捷和几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摩拳擦掌,将租用的“废弃车库”改装成办公室与实验室,勇毅踏上了艰难的技术攻关之旅。
天下争雄,舍我其谁!从天山脚下的新疆轮台,到大庆油田的黑土地上;从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到渤海湾畔的万顷碧波中。千百次的试验,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有失败的痛苦与泪水,也有成功的欢愉和掌声……
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勇于攻坚,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勇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报国精神。
——2010年1月24日,在大港油田钻研院,原理样机进行了第一次地面循环试验,成功实现泥浆脉冲信号遥传并解码,打造了从井下到地面的通讯通道。
——2010年7月,在“中国海油基地集团”塘沽试验井场,地面系统、脉冲器短节、中控短节、电阻率短节和自然伽马短节完成整体连接,进行了第一次实钻测试。初试告捷,连续奋战两昼夜,系统进尺接近285米,随钻测井系统原理在首次实钻中得到验证。
——2012年,中海油服配套建设的“燕郊科技园”投入使用,具备对随钻测井仪器和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进行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同时研发获得了国家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公司特别成立了“随钻测井系统和旋转导向系统研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问题,使两大系统的研制驶入快车道。
——2013年11月,首次进行陆地油田试作业,在东北松花江畔的关东原野,于零下20多度的艰苦环境中,面对欠平衡水平井的复杂井况和两家公司随钻仪器作业失败的情况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顺利完成作业,获得了作业者的赞扬与肯定。
——2014年5月到10月,“会师”陆地油田,再进东北,两战华北,先后完成了3井次的试作业。两大系统接受了一系列复杂地层的考验。在此期间,经历20井次的实验与试作业,累计循环2134小时,累计进尺18125米。经历8井次的实验与试作生,累计循环712小时,累件进尺5969万米,最大狗腿度6.5°/30m,最小靶心距1.1m。
——2017年,由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随钻高速率脉冲器在陆地开始试验,自研高端仪器由此崭露头角。中海油服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掌握高速泥浆脉冲遥传技术的公司,不但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也标志着在高端仪器领域已经打破了国外垄断。
——2019年7月,随钻探边仪器完成海上首次应用,创造了首次下井即可商用的业界佳话,标志着中海油服掌握了目前随钻测井领域最高端、最前沿的地质探测技术,实现了在主动式地质导向技术领域的突破。同年9月,随钻中子密度测井仪在岐口地区顺利完成渤海首次作业,也开启了正式商业化应用之路……
中海油服不愧为一支铁军,一呼百应,呵气成云,攻坚克难,所向披靡。奇迹就这样创造出来并在海内外迅速延伸。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这支能打硬仗的年轻团队。
如果说基本脉动似遥传信号如同“璇玑”的心跳,那么高频的高速率遥传信号就如同“璇玑”的“鲸歌”,如若在地面听不到“璇玑”的“歌声”,那将与“璇玑”失联。
王智明博士便是高速载波信号的制造者,王智明博士是中海油服随钻高速率泥浆脉冲器遥传系统的技术负责人。2006年,王智明博士由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到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海油服站点,从事连续波泥浆脉冲器结构设计及脉冲发生机理研究工作,出站后王智明博士毅然留在中海油服工作。在站工作期间他就深知没有测试环境就没有科研进步,从2009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与团队一起建设了中海油服燕郊科技园水泥靶实钻实验系统及水循环试验系统。2012年伊始,王智明博士率领研发团队向随钻高速率泥浆脉冲遥传系统冲击,针对高速率泥浆脉冲随钻传输技术涉及的井下和地面技术重点,设计了高速传输的总体方案,把研发内容划分为12项重点工作分配给团队的相关负责人,然后开始了不分昼夜的研发工作。彼时,王智明攻坚克难,亲自带领工程师进行了高速脉冲器传动系及脉冲器发生机构设计,共设计了6种传动方案,设计了26种脉冲机构的阀片,其间进行了动力学仿真,流体分析,结合中海油服的技术能力,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和测试,其间有超过500个仿线次的循环试验,总计循环时间超过5000小时,最终得到了合理的高速脉冲器传动方案及井下泥浆脉冲发生机构,创造性设计出了基于剪切阀的泥浆连续发生器,形成了转子运动控制策略,解决了水力转矩平衡难题,为“璇玑”关键卡脖子设备研发制造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2016年,在新疆轮台,超过3000米井深,实现了12bps的解码,创造了国内唯一,世界领先的好成绩。
张松炜就是“璇玑”美妙歌声的谱曲者。张松炜是中海油服随钻系统编解码技术负责人,在低速解码温度的基础上,2017年张松炜转战连续波高速率泥浆脉冲信号编解码。2016年高速率新疆试验场测试成功之后,即进入了陆地试作业阶段。经过一整年的试作业准备,在陕西省神木区块找到了第一口试作业井。那是2017年11月中旬,黄土高坡的井场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刺骨的寒风中,沙土漫天飞扬,工程师们在酷寒与扬尘中布置作业线览,虽然裹着厚厚的冬季工装,但是大家冻得满脸通红,争分夺秒做好开钻前准备。当高速率仪器下放到了井底,半分钟后,工房里的电脑屏幕上响起了“璇玑”的歌声。大家都很兴奋,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快乐总是很短暂,开始往下钻进时,“璇玑”的歌声开始跑调了,信号渐渐消失在了屏幕上,“璇玑”失联了!这是高速率的第一次实钻作业,信号时有时无是无法满足现场的需求的,张松炜一边观察实时上传的信号,一边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回放测试,反反复复分析比对,试图找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2018年夏天,在山西临县获得了再次下井机会。这是一口黄河岸边山坡上的井,由于离附近的城镇较远,井场的供给较为贫乏。一口锈迹斑斑的铁皮水箱供应着井场30来人的生活用水,打一盆水得静置一会儿尘沙才能使用。由于井场较小,员工宿舍房只能放置在泥浆池旁边,苍蝇蚊虫遍布,但工程师们毫不顾忌周遭的环境,一心盼着新改版的高速率系统顺利完成作业。作业开始了,工作间再次收到“璇玑”的歌声,张松炜内心瞬间开阔了起来,默念着总算又闯过了一关。
为了达到20bps的超高标准,高速率新增了新的编码方式,效率更高但是解码难度也相应上了个台阶。在测试过程中,张松炜采用原有的消除噪声的方法,再次将注意力转到这个编码的特色上,果然,“璇玑”的歌声变得干净了,2020年,在4000米井深实现了20bps国内最高的运输速率,“璇玑”在技术创新大道上继续高歌猛进声洪远达……
2014年11月19日,中国石油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毕业的贾建波带队实施了旋转导向第一次海上实钻作业,历时22小时,钻进813米,准确命中三个靶点,标志中国海油旋转导向海上应用成动,团队获得“卓越团队”称号。2016年至今,贾建波先后主持675高造斜旋转导向设计研发、475小尺寸旋转导向设计研发,其中675W2.0高造斜旋转导向作为中海油科技展示代表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成果展,475小尺寸旋转导向2022年获得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厅永久收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导向力测控装置及导向力标定方法”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随钻方位电阻率探边工具DWPR 可以说是“璇玑”这条巨龙的慧眼,中海油服仅用8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行20余年的研发历程,该工具堪称随钻测井技术“制高点”,采用了业界首创的双斜正交和轴向收统发天线组合,能显示井眼周围最远6.8米的地层结构和储层物性变化情况。2018年3月,第二版电路系在车间得到有效数据,又经过上百次功能试验,8月赶赴新疆取得首次实井测试成功。2019年9月11日深夜,位于天津塘沽的甲方地质导向办公室灯火通明,随着屏幕显示出秦皇岛32-6-j41H井清晰的储层边界图像,随钻探边工具第一次海上实井作业取得了圆满成功。
金亚,2006年7月清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加入中海油服,先后从事地面采集系统开发、随钻放射性仪器研制、“璇玑”系统数字化提升等方面工作。地面系统是钻井、测井数据采集的调度中枢,其性能先进和功能强大与否决定了钻测井系统的采集能力,也代表了系统的整体水平。国外几大油服公司都经历了持续10余年、10亿美元投入的数字化转型历程,并推出了相关的产品,打造中海油企业一体化云平台和数据资源中心,构建应用生态,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实观数字化转型,这是围绕着“璇玑”系统进一步提升的方向。在金亚团队的奋斗下,构建“璇玑”数字化“大脑”,解决了渤海丛式井防碰、南海西部高温等压井、南海东部新优快项目、东海超深大位移井等作业难题,跨国远程对墨西哥高温电缆、印尼HCML、伊拉克FOUPi等项目进行支持,破解了疫情和地理限制双重难题。打开“璇玑”云系统,精致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条条测井曲线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实现了四海同时在线支持的云梦想。一个巴掌大的“璇玑”云传输机,集成了海油人科技报国的雄心……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多么绚丽的梦想,无论何等伟大的设计,都离不开中国海油科技工作者无私的奉献。他们是中国海洋石油破冰前行的基石与动力,他们用惊天地、泣鬼神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的创新精神,铺就了一条条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华大地上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在滚滚油海之上,奏出了新时代最强音!
1969年出生的中海油服总裁卢涛,就是在河北廊坊的三河读的高中,他母亲是北京人,父亲是三河人。1986年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他的同学毕业后都去电子、通讯领域,唯独他一个干石油的。原因是他的研究生导师聂在平热衷于石油测井技术开发研究,刚好与地处北京燕郊(三河)的海洋测井公司有过深入合作。因此卢涛就与中海油服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卢涛一毕业就来到海洋测井研究所,1995年他承担了第一个国家“863”项目,研制高端测井装备。这里曾研制出中国首套测井系统HCS-87,并且1987年获得国家金奖。但由于制造业能力不足,HCS-87产业化失败。卢涛每每想起都如鱼骨在喉,芒刺在背。2008年,卢涛以所长身份研究成功的ELIS测井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随后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
其实,“璇玑”的研发除海油之外,国内还有几家企业也在搞。虽然起初并不被看好,但是已经在ELIS系统研发中取得成功的中海油服认为,即使其他人研制成功了“璇玑”,可能难以实现产业化应用。中海油服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能力、制造能力、应用能力,只要下大力气就能成功。
当时已成为油服公司油技事业部副总经理的卢涛,一边组织尚捷等加快“璇玑”的科研步伐,一边依托自己的制造中心加快产业化制造。
卢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4年的那个国庆节,9月30日晚,他接到尚捷从海上打来的“璇玑”海上测试成功的电话,马上报告时任中海油服“一把手”,收到秒回的邮件:“热烈祝贺!”
市场技术推广往往是产业化的前奏。1979年出生于陕西铜川,200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魏玺,为“璇玑”落户海外市场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外油田条件异常艰苦,40多度高温、几个人挤在一个工棚里、睡上下铺,拥挤而燥热。井场大多在沼泽地,工程师要克服蚊虫叮咬,饮食不习惯等困难。尤其到晚上,撒哈拉沙漠里面,你可以想象一轮明月下,只有一条狗陪伴的石油工人所忍受的寂寞与荒凉。
“璇玑”的第一个海外业务在印尼,2020年魏玺在油田技术事业部任副总经理时,拿到了“璇玑”在印尼的第一个项目。2021年,油服公司把魏玺派去印尼做总经理,也是“璇玑”在印尼市场大放异彩的时候,连续作业成功10口井,获得甲方高度认可。印尼IPA石油展时,印尼矿产和能源部长专门去中国展台看“璇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被称为“卡脖子”的技术被列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范畴。国家列支数额巨大的专项资金支持。国资委向中央、中国海油向国资委,层层立下“军令状”。因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因为制造业不是从事服务业的中海油服熟悉的领域,要突破“瓶颈”,必须选择优秀制造业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卢涛他们看中中南机械,不仅仅是中南机械在招投标中通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有以下原因:一是将油服公司燕郊机加工车间进行“托管”,发现中南机械作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民企,不仅有专业化能力,超高的效率,还有一流的产品质量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二是长期从事类似旋转导向随钻测井等设备零部件加工,曾是世界最大油田服务公司零部件供应商。三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中南机械具备自主数控机床设计制造能力,为“璇玑”量身定制的机床可以最大化加工质量与交付效率的同时,避免巨额的进口机床购置投资。
2015年,“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出台,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的通知下发,2020年9月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到2022)》颁布……
“混改”方案报到海油总部上会研究。散会后,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国企改革的汪东进,找来分管副总经理,面带微笑指示说:“尽快去油服公司调研,从速拿出处理意见。”目光中透出不惧风险勇于担当的力量。
当中南机械董事长许冠与佛山市领导主动来京上门拜访时,佛山市领导说出一句话:“中央企业来湾区创业,我们责无旁贷全力支持!”让卢涛深为感动,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承诺重如山。这项举世瞩目的“国家工程”取名为“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从公司注册到土地批复再到工程投产仅用了13个月!相同的工程,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至少需要三到四年时间。
中国海油副总经理霍健(左六)、时任中海油服油技事业部总经理卢涛(左四)出席中海万泰奠基仪式
2020年11月5日,“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南海举行盛大的奠基仪式,中国海油副总经理霍健豪情满怀,目光坚定地表示:“中海万泰要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专业化、规模化油田技术装备一站式服务商。”
“中海万泰号”这艘巨舰,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从粤港澳大湾区鸣笛起航,驶向风涛激荡广阔无边的蓝海……
又是一个朝阳升起万物复苏的清晨,大湾区内一条树叶繁茂的林荫道上按时出现了许冠晨练的身影。
从中海万泰挂牌成立那一天起,从无到有从零起步,时间紧,任务重。这让中海万泰总经理许冠无时无刻不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璇玑”生产所需的近200台高端专业设备从哪里来?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人家还不卖,时间也来不及。许冠为此寝食难安。严酷的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走自主研发之路。一天晚上,他与中海油服派来提供技术支持的清华大学博士后药晓江讨论技术方案,窗外一弯明月,桌上几杯清茶,药晓江信心满满地说,中海油服既然能自主研发出“璇玑”技术,中海万泰就一定能够战胜重重困难,实现机械加工制造的重大突破。中海油服还派出非常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董有明前来“中海万泰”共同进行制度建设,为“璇玑”系统产业化提供合理、合规、高效的制度保障。
枪钻是一种用于细长深孔的设备,制造业强国德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枪钻设备,可实现长径比超过1000mm的深孔精密加工。
中海万泰的研发人员对“璇玑”系统核心零部件图纸进行消化后发现,高速率仪器均需要加工φ3-φ8mm的深孔,其中电阻率钻铤需加工φ5×2800mm的深孔,而该特征只能通过枪钻进行加工,且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于1mm/m。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还发现,标准的枪钻设备均无法满足电阻率钻铤的加工,同时纠偏技术及装置为非卖品,需进行非标定制。
为此,许冠团队经过技术攻关,不仅完成了加工行程达3000mm的数控枪钻设备的研发,还成功实现该项技术的迭代与升级。最新一代数控枪钻采用数控转台,还可实现任意角度的空间斜孔的加工。成功掌握纠偏技术,可轻松实现精度1mm/m的枪钻深孔加工,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满足了年产100串仪器的产能需求。
深孔电火花加工技术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先进的金属加工方法,通过在金属工件上产生电火花放电来实现对工件的切削、打孔和形状加工。它在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制造等领域。
之前,旋转导向仪器核心零件液控单元本体加工周期长达5个月之久,其中有3组高精度深孔需要采用深孔电火花加工。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新加坡外协完成,加工时间长,且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物流运输过程中。
可是,中南机械没有深孔电火花设计经验,国内同行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国外技术获取难度更大。
从查阅资料、设计图纸、到优化结构、试制样机,中海万泰的技术团队攻克了设备密封、Z轴精度等道道难关,终于将液控单元本体加工周期缩短三分之一,显著提高了加工效率;实现了深孔电火花加工的国产替代……
从2020年9月下单到2021年7月交货,中南机械夜以继日奋战,共定制包含立式加工中心、动柱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斜床身数控车床、平床身数控车床、数控枪床、深孔电火花等专用设备115台套,又一次佐证了精密机械加工领域流传的一句话:“难做的找中南,做不了的找中南。”
万泰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出了这样的时间表:2021年11月20日,厂区基建全面完成,一期115台设备开始进厂安装与调试。2021年12月19日开始试运行,2022年4月19日全面投产累计完成1000多份工艺图纸编制,研制了155种专用工装卡具,定制专用检具127种,研发了195种专用刀具,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6项,完成55种关键件的技术交底,初步建立了技术交底机制。培训操作工236人,其中熟练操作员工213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
当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厂房在珠江之畔拔地而起,当一排排自行制造的精密数控专用机床,像一队队等待检阅的士兵排列在一尘不染的车间里时,怎能不令许冠和所有为国之重器倾注心血挥洒汗水的建设者们心潮澎湃,热泪奔洒呢?
2023年7月10日,赵顺强和尚捷等飞越千山万水,专程拜访了全球市值最高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
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丝路”之旅。只有走出去,市场前景超千亿的“璇玑”才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与沙特阿美副总裁奥马尔斯·胡萨尼会谈时,对方用“合作伙伴”的称呼代替“承包商”,彰显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
从“海洋石油981”到“深海一号”再到“璇玑”,中国海油逐梦深蓝,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实现了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关键核心装备自主可控,突破少数西方国家万油公司垄断,把海洋装备设计与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用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展望“璇玑”的未来,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在油气领域为世界提供中国油气解决方案。
按照世界一流发展要求,重点在技术体系、产品质量、特色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持续攻关,通过构建以国内市场为“基本盘”,以中东和印尼为两翼,带动若干有潜力的区域良性发展的“1+2+N”市场布局,推动形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场为铸造国之重器发端于中国海油,展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混改”的伟大实践才刚刚起步,“万泰模式”的大胆探索,又将为中国工业领域的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国之重器”。
横空出世,中海万泰已成为中央企业“混改双百工程”的典范。中国海油集团董事长、改革者汪东进对中海万泰寄予厚望:“中海万泰要加快提升产能建设,努力在新技术新领域实现新突破,将中海万泰打造成为中海油服在技术创效方面的典范标杆。”
毋庸置疑:中海万泰未来将锻造成为油田技术服务领域高端设备、仪器、工具的研发制造商,承担高科技产品的产业化责任。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大规模的自主技术产品研发、制造、运维体系,提升制造业机加工能力与产业孵化能力,突破产能瓶颈,加速提升科研和产业化的产出效率……
“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精神”。“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中南机械精神,与“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中国海油精神一脉相承,成为中海万泰制胜的基石。
中国海油人及所有“璇玑”的开拓者们,早已将他们的生命与全部情感融进“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与滚滚油海的涛声里了。
一位外国政要在走过东京湾、纽约湾,来到欣欣向荣的粤港澳大湾区,站在广州塔上,听长风浩荡,看珠江入海,发出由衷的感叹:“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朱建华,著名作家、《人民日报》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最前卫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鞋道》《共和国的女部长》、中篇小说集《纸玫瑰》等。
作品多次获全国各类文学大奖,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思想者》与季羡林、蒋子龙、魏巍等全国十位作家同获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文学作品奖,《名动西海岸》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大赛银奖,《SAT-90之谜》获改革潮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三等奖,《托起明天的太阳-浦东巡礼》《巨舰驶向海洋》《成山世纪之航》连续三届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奖,《探索生命源》获《经济日报》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二等奖等。